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与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谋划未来三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环球热闻

张大伟 制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到2025年,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全力以赴稳住工业大盘。6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任务书,描绘了路线图。

当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李政表示,上海将全力以赴抓转型,齐心协力抓增长,凝心聚力抓落实,努力实现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与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者,上海将目标牢牢锁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未来将通过落实强链升级、强基筑底、数字蝶变、绿色领跑、企业成长、空间扩展等六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根据《行动计划》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据悉,“2+(3+6)+(4+5)”现代产业体系中:“2”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战略的明确要求,也反映出上海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上海正在进一步努力实践、探索创新,希望能够通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闯出一条既能有助于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又能有利于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的道路,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作出实在的贡献。”

杨建文认为,此轮上海制造业《行动计划》是国家战略与上海特点的结合,是巩固当前与布局未来的结合。上海在电子、汽车、飞机、造船、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方面都有优势,进一步迅速提升产业能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存在。此外,上海还远忧近虑同时兼顾,一方面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抓紧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完善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

放大临港经验

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认为,上海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比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经验。此外,临港新片区经过这几年发展,形成了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无论从产业能级、产业带动力,还是产业集聚度方面都可圈可点,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临港经验。

从东方芯港到生命蓝湾,从大飞机园到信息飞鱼,这些产业园区正在成为临港新片区的一张张新名片,助力临港新片区向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方向不断前进。

如今,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临港新片区也有了新方案。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继续保持15%以上增长,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为上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将持续每年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为上海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临港贡献。”吴晓华说,“临港新片区要坚持走出去招商,内外资并举,围绕产业链集群招商、国际专业化机构联合招商、产业基金合作招商等举措,争取在引进大项目,硬科技、国际化的具有核爆点的内外资项目有新的突破,再创一个新的特斯拉速度。”

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科处处长陆瑜对记者表示,从临港新片区发展来看,《行动计划》透露了三个关键词:产业集群式发展、创新引领、布局未来。

陆瑜认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装备和材料往往服务于制造,制造服务于设计,产业链越完备,集群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这个集群不仅仅是单一集群。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之间要产生化学效应,比如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之间要互相赋能。”陆瑜说。

谈到创新引领,陆瑜说,如果只有生产端,没有创新、设计、研发端,产业的迭代和升级能力就会打折扣,产业韧性就会受影响。“临港非常强调创新引领,政策也是这样引导的。从现在来看,效果非常好,很多企业在临港不是单一工厂,而是同步投入了研发力量。比如特斯拉,其创新中心就落地在临港,目前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

“我认为,临港经验可以好好总结借鉴,包括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通过整合基金、基地、产业、资本等各方要素,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赋能。”罗新宇说。

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推动本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超过100家。接下来,上海将实施企业成长计划。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企业成长行动”将聚焦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群体,助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其中,龙头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我们将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链主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引进和培育各类头部科技型企业和制造业总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和话语权;到2025年,推动实现新增15家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培育50家左右的头部企业。”吴金城说。

中小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吴金城说,上海将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围绕细分领域核心独特优势,培育打造“单项冠军”。到2025年,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左右,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达到50个。

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总经济师陶昌盛表示,上海将加大中长期信贷、融资租赁、保险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升级“浦江之光”政策库,继续发布“浦江之光”行动政策汇编和办事指南,积极推进“浦江之光”升级版建设,做实“企业库”数字化转型工作,对入库企业进行筛选分层和精准画像,形成分层分类分梯队的上市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配合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把握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新机遇,推动科创金融相关工作取得新成效。”陶昌盛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