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商品指数创下近32个月新高 专家称预期和现实将继续博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雨康)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2023年3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3.4%,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2020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这表明,随着疫情因素明显消退和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行业预期持续向好,采购、生产等经营活动积极,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稳中向好的特点进一步显现。

展望二季度,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市场风险偏好或逐步提升,有望带动商品现货市场回升,并改善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终端需求转好将对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作用。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3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上升至2020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点,显示随着国内经济和制造业的复苏,生产企业对后市预期良好,生产热情高涨。销售指数升至近六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表明随着传统旺季来临,终端用户备货积极,企业订单组织逐步顺畅。库存指数回落,跌至近五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前期持续处于积压态势的商品库存开始减少,国内大宗商品库存压力有所缓解。

综合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供需双侧联动上升,特别是商品库存压力得到缓解,显示国内大宗商品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在显露积极的迹象,行业稳中向好的态势继续深入发展。

不过,3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仍高于销售指数,且升至2020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显示,随着旺季来临,供应端预期好于需求侧。一旦后期消费端不能持续上升,大宗商品市场将再度面临下行压力。

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驱动力仍在“强预期”和“弱现实”中不断切换,是市场持续震荡的扰动因素。上述供应指数高于销售指数,也反映了消费旺季中“强预期”“弱现实”的问题,这是商品市场运行中的不利因素。

对于4月份的市场走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考虑到国内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制造业和基建将会继续带动需求增长。短期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仍处于去库存化阶段,但当前外需不足导致整体出口形势不佳或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预计4月份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仍将维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商品价格整体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海外方面,市场对于欧美经济衰退的预期仍存。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于4月5日发布的“小非农”就业数据显示,美国3月ADP就业人数增加14.5万人,大幅低于外界预估的增加约20万人,前值为增加24.2万人。

“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对经济运行造成了打击,经济衰退是大概率事件。局部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或导致商品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总体上看,商品市场将继续呈现分化走势,工业品价格承压在所难免。”景川表示,商品市场受到国内外现实和预期的多重因素影响,或呈现震荡反复特征。后期市场压力将大于支撑。

关键词: